跳到主要內容區

心理治療

113 心理治療組
113 心理治療組

 

 

心理治療組

 治療人員黃文琳

成立宗旨及沿革

    復健醫療強調全人照顧的概念,旨在促進身心障礙者在生理功能、感覺動作功能、以至心理社會功能等層面,以達到日常生活之最佳獨立性及福祉;此一概念可見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復健醫療的定(http://www.who.int/topics/rehabilitation/en/)。因此,完整的復健醫療團隊,勢必得納入心理服務專業人員,以促進醫療品質及服務範疇。

    在歐美國家,心理專業人員於復健醫療領域之服務早已行之有年。如美國心理學會(APA)早在1958年即已成立復健心理學(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分會(Division 22),其宗旨目標為促進身心障礙者及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在達到自我實現(personally fulfilling)、社會意義(socially meaningful)、及功能的有效互動(functionally effective interaction)。復健心理學分會在美國復健醫療領域已推動超過50年時間,至今為發展最蓬勃的心理學分會之一,顯見心理專業人員在此領域發展之重要性。

     臨床現場中,復健科常見疾病包括腦中風、頭部創傷、脊髓損傷、各種先天發展性疾病等,患者可能因疾病本身帶來的大腦受傷,導致心智功能(如注意力、記憶、思考判斷、行為計劃及執行、情緒控制等)受損或限制,亦可能因遭遇重大傷病危機而出現適應不佳的心理反應,此外,患者家屬對疾病的理解及因應方式,亦可能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要對復健患者進行心理專業服務,其專業人員必須熟悉大腦心智功能的運作,以及心智功能受損之個體及系統,在面對急性重大傷病或長期復健時的心理反應,方可針對患者的心理復健需求進行有效介入。臨床心理師所學著重大腦心智功能為本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觀點,其醫療介入方法維嚴謹且個別化的心智功能評估及治療,並重視患者個體及家屬對疾病或失能本身的主觀經驗。是故,強調大腦心智功能及大腦經驗的臨床心理專業人員,較適合促進復健科病患及家屬的心理福祉。

     本部於民國100年二月起聘任行為醫學研究所教師兼任臨床心理師進行復健心理臨床服務及教學,民國101年十一月起增聘一名全職臨床心理師,目前本組致力於擴大復健心理臨床服務範圍、發展新興服務項目,並積極培養國內神經心理復健領域人才。

 

成員

黃文琳 臨床心理師

     (兼任)郭乃文臨床心理師(http://www.behmed.ncku.edu.tw/main.php?mod=adv_custom_page&func=show_page&site_id=0&page_id=40

 

服務對象及內容

  1. 以疾病類別做區分:
  1. 腦傷病患:包括頭部創傷、腦中風、腦炎、癲癇、腦腫瘤等後天腦傷患者,以及各類先天發展性因素導致大腦皮質功能發展不全患者。服務內容包含神經心理復健、發展性神經心理復健、情緒及動機調控、人際及溝通行為促進、家庭與社區適應等。
  2. 非腦傷病患:如脊髓損傷、長期慢性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身體功能受損患者。服務內容主要包含危機介入、情緒理解及適應、復健動機促進、自我情緒管理與監控、壓力管理、家庭角色與生涯價值調適等。

2. 以病程做區分:

  1. 急性與亞急性期住院病患:指復健科病房、或它科病房共同照護之病患,對正面臨重大疾病需住院之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狀態評估、神經心理衡鑑、神經心理復健、危機衡鑑與危機介入、疾病焦慮與因應、家庭支持系統促進等。
  2. 復健期門診病患:包括穩定長期復健之各類腦傷及非腦傷患者之心理功能照顧需求患者。服務內容包含前述腦傷及非腦傷病患之各種服務。
  1. 以介入系統做區分:
  1. 患者個體:針對患者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心理功能進行復健訓練。
  2. 家庭系統:針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危機介入、互動訓練或教養諮詢,以促進患者本身及其所處系統之福祉。
  3. 社區回歸或安置轉介:針對患者本身功能水準及生態需求,適時轉介適合之社區福利資源機構,包括復健後功能回復之職業轉銜、或是需長期照護之轉介諮詢。

 服務項目

  1.   神經心理衡鑑:包括注意力、記憶功能、執行功能、視覺空間處理、智能運作、問題解決、彈性思考、自我覺知與調整、情緒功能、社會認知、人格特質等。
  2.   神經心理復健及治療:包括注意力訓練、記憶訓練、日常生活執行功能訓練、目標管理訓練、自我監控及調節、自我效能促進等。
  3.   發展衡鑑及治療:含全面性發展遲緩或特定認知功能發展障礙之神經心理衡鑑及治療。
  4.   危機介入:包括面臨重大傷病危機導致的急性心理反應及長期適應準備,以降低因危機導致的復健動機不良或心理社會功能損傷。
  5.   正向心理治療:如希望治療(Hope Therapy)、復原力治療(Resilience Therapy)、目標管理(Goal Management)等正向心理因素的促進,對象包含身心障礙者及家屬。
  6.   職前與生涯規劃要素衡鑑及諮詢:以完整神經心理衡鑑為基礎,針對身心障礙者個人可能需面對的環境與人際,設定返回職場或調整生涯之復健計畫。
  7.   疼痛管理:強化大腦心智功能對個人生活與自我感覺的監控與調整,以提升個人的疼痛管理技巧。

 

空間設備

    本單位目前設有超過30套不同功能或施測方式之神經心理測驗、以及超過5套套裝神經心理功能訓練系統,並有大量生態化神經心理復健工具,為南部地區設有最多神經心理測驗及治療相關工具的單位之一。目前有兩個治療室空間,各備有一台電腦做為治療輔助,未來積極爭取適合進行兒童發展神經心理治療之空間。

 

 教學及代訓

    本單位成立宗旨之一在於培育國內神經心理復健專業人員,目前接受臨床心理研究所之碩三全職實習、本院院內臨床心理師二年期PGY學員、以及外院代訓。目前已結訓之學員包括已下:

  1.   全職實習生:本組實習生來源為臨床心理碩士班前二年修畢復健心理學及臨床神經心理學程之研究生。自民國100年起,平均每半年訓練2~3名實習臨床心理師,目前已完成全職實習訓練之實習生計超過20名。截至民國103年,於本單位實習完畢的全數實習生皆可在實習結束後一年內通過臨床心理師專技高考。
  2.   院內二年期PGY學員:本單位為成大醫院臨床心理師教學補助計畫之第二年學程之一。截至民國103年,已結訓之學員包括:蕭姓臨床心理師、鄭姓臨床心理師、黃姓臨床心理師等三位。
  3.   外院代訓學員:本單位皆受來自各地的臨床心理師代訓,其訓練計畫內容比照本院院內PGY學員。自民國100年起,截至民國103年,於本科完成代訓之臨床心理師包括:凱旋醫院鄭姓臨床心理師、彰化醫院邱姓及李姓臨床心理師、台北慈濟醫院倪姓臨床心理師等四名。